在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有一支部队备受争议,他们的名字被赋予了“忠贞营”,这似乎带有一种道德警诫的意味。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大顺军的西路军,起初位于陕北,然后转移到汉中,再后来撤至湖广。这些人于隆武朝廷巡抚堵胤锡的招抚下,转变成了“官军”,并获得了隆武朝廷的认可。但实际上,忠贞营仍保留了大顺军的传统,包括对李自成的尊敬以及李自成的妻子高氏被尊称为太后。

关于忠贞营的人数,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史料称,当他们刚刚到达湖广时,他们的规模可能高达二十万,但这个数字包括了家属和掠夺沿途获得的人口,而真正具备战斗力的成员可能超过三万。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经雄霸一方的大顺军在1645年险些背叛了大明,将自己置于汉奸的边缘。

1645年7月20日,李过、李友、贺篮、高一功、刘汝魁、马重禧、张能、田虎、杨彦昌等大顺军的领袖,向清军叛徒郑四维统治的荆州府城发动进攻,但在围攻了半个月后却未能成功。这表明当时的大顺军战斗能力已经显著下降,他们无法克服三千多名清军的防守。因此,他们被迫撤退到松滋地区,并最终与其他部队合并,包括田见秀、刘芳亮、吴汝义、袁宗第、刘体纯、张鼐、党守素、蔺养成、牛万才等。

这些领袖曾是李自成旧部,他们曾为明朝的官军,但实际上,他们保留了大顺军的传统,如称李自成为“先帝”以及高氏为太后。至于他们的人数,历史文献提供了不同的数据,但这些数字通常包括了家属和非战斗人员。事实上,他们当中具备战斗力的成员数量可能超过三万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顺军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清军的进攻,地方军阀的割据,以及民众所面临的疾苦,都让何腾蛟、章旷等人对自己的手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当地军阀名义上是政府军的领导者,但实际上,他们控制着手下的军队,这在一些情况下会引发问题。何腾蛟曾向章旷提出,用亲兵取代外镇,亲兵更容易受命令,而不像外镇那样在关键时刻逃跑。章旷认为这是一种集权的方式,但在当前的局势下,这似乎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种情况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财政问题。何腾蛟表示,他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付大顺军的军饷,尤其是当马进忠等人在关键时刻逃离。对他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不确定大顺军是否会在关键时刻坚守阵地。因此,他认为更好的选择是将资源用于建立自己能够信任的部队,而不是浪费在大顺军身上。

这也引发了大顺军的不满。他们认为,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军饷和粮食,他们将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在顺治二年,包括李过在内的一系列大顺军领袖开始与清方的官员接触,甚至直接向清朝投降。田见秀写信表示他们愿意服从清廷,以期获得更好的待遇。但是,与清廷合作的唯一条件是不剃头,这是一项不可妥协的规定。

剃头一直是清朝对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士兵的要求,也是加入满洲八旗军的标志。换句话说,拒绝剃头等同于拒绝投降清廷,这是不可容忍的行为。因此,尽管大顺军领袖愿意投降,但他们在剃头问题上无法妥协。这一矛盾成为大顺军和清廷之间不可调和的障碍,最终导致了大顺军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