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皇位继承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考虑到他的政治手腕,他不可能在他统治的17年期间没有为自己的儿子做好继承的准备。尽管我们常常以上帝事件为参考,认为不进行父子传承而选择兄终弟及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放在北宋初年面临的局势来看,实际上是合理的。在前面五代中,雄主去世后弱子继位,却无法压制强臣,导致五代纷争不断。赵匡胤自己的皇位就是凭借这种局势得来的,因此他不可能不考虑自己儿子的继位问题。

北宋当时面临的外部局势也并不乐观。南方还有南唐等势力存在,北方则有契丹虎视眈眈,北宋随时可能陷入危机。面对内外的忧患,赵匡胤没有选择考虑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能力强、威望高的弟弟继位,这是符合情理的。因此,他一直提拔赵光义,赋予他权力。即使局势稳定后,赵匡胤有了让自己儿子继位的想法,此时赵光义已经势力庞大,即使强行立儿子,结果只会引发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事件。以赵匡胤的政治眼光,他不可能没有预见到这种后果。

了解皇位继承制度,就会发现所谓的烛影斧声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皇帝立太子,并不是简单地发布一道旨意就能决定的,而是要确保太子有一定的政治实力,使其能够顺利接管权力。别说赵匡胤没有立赵德芳为太子,他甚至没有给赵德芳安排过一丝权力,如果赵德芳拥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就不可能被赵光义轻易控制。

至于赵光义的地位,他先被封为殿前都虞候,后来又被升为大内都检点,掌握开封禁军的军政大权,作为亲王长期尹居开封。此外,他还被晋封为王,超过了赵普的地位。赵光义实际上控制了首都开封的军政大权,甚至压过拥有朝堂第一话语权的人。赵匡胤如果没有传位打算,不可能给大宋埋下如此大的隐患。

赵匡胤首先考虑的是确保宋朝能够延续下去,而不是二代而亡。考虑到五代时期强大的将领们,赵匡胤最大的儿子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而且这些子嗣都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没有什么威望可言,他想压制那些军事头领。一个没有根基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如果你敢上位,底下的将领就会想方设法谋害你。即使赵匡胤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也无法保证他能够稳固地继承皇位。相反,选择赵光义作为继承人,可以借助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来稳定朝廷和平衡内外势力。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北宋政权的延续和稳定,同时也是赵匡胤的一种明智决策,以确保他的努力不会白费,避免出现内乱和动荡局势。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继承问题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家族关系等。赵匡胤选择赵光义作为继承人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权衡,旨在保证朝廷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虽然这个决策引发了后来的赵普事件,但这并不改变赵匡胤的初衷和他的政治考量。

赵匡胤选择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是出于对北宋政权的稳定和延续的考虑。他的决策是基于对当时政治局势和外部威胁的理性分析,以及对继承问题的全面考虑,从长远利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