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这个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权,自公元222年孙权称帝起,至280年被晋朝所灭,经历了整整58年的历史。但若从曹魏被晋朝取代的265年算起,东吴确实只坚持了15年就走到了尽头。这一段历史,不仅是三国演义中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战争、政治和文化变迁的重要篇章。

一、东吴的坚持

东吴之所以能在魏国灭亡后还坚持15年,其原因复杂而多样。首先,东吴在孙权长期的统治下,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国力和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其次,东吴与蜀汉的联盟虽因蜀汉的灭亡而终结,但东吴凭借长江天险,仍保持了一定的军事和地理优势。此外,晋朝初期内部集权、稳定政局是其首要任务,对外扩张并非当务之急。

二、晋朝的筹备与东吴的灭亡

晋朝成立后,司马炎即位,开始了新朝代的建设和内政整顿。在处理完内部的权力分配、防范潜在威胁后,司马炎将视线转向了统一天下的伟大事业。虽然在他即位初期,并未立即对东吴采取军事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东吴的征服计划。相反,晋朝利用这段时间加强了军事准备,建造船只,训练水军,为最终的伐吴之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伐吴之战的胜利

直到279年,晋朝终于发起了对东吴的全面进攻。这场战争以晋朝的迅速胜利而告终,东吴在经历了短短几个月的抵抗后,在280年被彻底征服。东吴的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晋朝的新篇章。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权更迭的残酷性,也体现了智者的谋略和勇者的胆识。从蜀汉的灭亡到东吴的陨落,再到晋朝的建立,这是一个关于权力、战争和变革的故事,永远值得后人回味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