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福建南山遗址

出土:人骨、炭化稻

该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距今5800至3500年。在距今5300至4600年的地层中,出土了近6万粒植物遗存,以植物种子为主,分别属于38个不同的植物种类。其中93%是农作物,品种以水稻和粟、黍为主。另外,还发现有梅子、柿子、猕猴桃、葡萄等鲜果类。

考古队还在山顶发掘区发现了蓄水池遗迹。专家表示,这说明先民们已掌握相对先进的农耕技术,不仅会种田,而且懂得灌溉。而通常人们认为穴居人群是以狩猎为生的。作为典型的洞穴遗址,这里却出土了异常丰富的农作物遗存以及相关的农田杂草遗存,说明这些农作物并非通过交换得来,而是自己种植的。这一现象给古代穴居人群的生业形态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4、湖北苏家垄遗址

出土:“金道锡行”铭文壶

半世纪前,京山县苏家垄遗址发现青铜“国宝”九鼎七簋,揭示了一个神秘的诸侯国——曾国。如今,在当年发现地点的南部岗地上,考古学家第一次全面还原了遗址的墓葬、居址和冶炼遗存,对曾国及周王朝物质、文化面貌又有突破性认识。

青铜礼器,以有铭文为贵。此次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铭文透露了诸多信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金道锡行”铭文壶。壶身161字,极为罕见。“金”,实为铜,铜和锡合而为青铜。由于中央王朝所在地没有足够矿藏,“金道锡行”壶证明当时存在一条由南方向北方运输金属的路。另一件青铜器铭文“克逖淮夷”,印证了曾国控制淮夷地区。结合发现的大规模曾国冶铜遗存、出土的铜锭,考古学家认为曾国很可能把控着周王朝青铜冶炼、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并在汉淮与中原地区之间的金属资源流通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