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应对各种灾难的能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虽然不能完全防止其发生,但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措施。地震,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经常让我们措手不及。

在现代,人们试图预防地震灾害,但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我们只能在地震波到来的最初几秒钟内发出预警。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地震频发,地震灾害应对措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即便如此,日本每年仍有数十万人死于地震。然而,在当今科技的无奈之下,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个地方拥有独特的技术,可以承受10次地震。这个地方就是故宫。为什么故宫是防震的?涉及到什么样的技术?为什么不能在现代建筑中使用呢?故宫经受住了10级地震的考验,传承了7000年的黑科技。为什么今天的技术不能被复制?

1976年7月28日,一场强烈的地震袭击了唐山,让还在睡梦中的人们措手不及。距离震中仅150公里的紫禁城安然无恙。故宫自建成以来,600多年来经历了2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但紫禁城在一次又一次地震中岿然屹立。
然而,在我们目前的数据中并没有10级地震的记录,那么紫禁城能承受10级地震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得不说,这是模拟地震试验。当时,一位外国木匠按1:5的比例修复了故宫的建筑,并用机器进行了模拟地震试验。在4.5级地震的初始测试中,模型剧烈地震动。但随着震级继续上升,该模型开始摇摆不定,并没有显示出崩溃的迹象。在震级为10级时,模型只发生了轻微变化。
但是为什么榫卯结构能承受地震的震动呢?当榫头连接在一起时,构件之间有缝隙。这个空隙可以让地面随着建筑的移动而摆动,防止建筑被木材破坏材料和切割之间的摩擦。这与太极的温和搏击类似。用软而慢的力,就可以缓慢地去除外力,从而减少外力的冲击。榫头对于缓冲地震的影响和保持建筑物的挺立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