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还有印象,在以前的初中英语教材上有这样一段话,一名记者问男子“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拉玛峰?”男子答道:“becauseit’sthere(因为它就在那里)。”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在珠峰登山客的圈子里,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

说这句话的正是伟大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他从1921年就开始不断挑战珠峰,在其生前曾多次刷新当时人类攀登珠峰高度的记录。但是1924年,马洛里却在距离珠峰峰顶240米的地方消失了,那么,他到底有没有更早于丹增·诺尔盖登上珠峰呢?

事情要从1922年讲起,这一年,马洛里尝试从北坡登上峰顶,但没有成功。这让他有些失望,所以到了1924年,他又带着同伴安德鲁·欧文再次尝试登顶。

6月8日,天气晴朗,营地里的人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正在向峰顶发起冲锋的马洛里、欧文,此时,他们距离峰顶还有240米的距离。

不要小看这200多米,在常年冰雪覆盖、极度缺氧的珠峰上,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然而也就在此时,山上天气突变,云雾笼罩这整个山头,人们再也没有看到俩人的踪影。

谁都知道,攀登珠峰是一项高危活动,既要有钱、有勇气、有强大意志,还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当然你还得得到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其实,以马洛里的家境、学识,他完全没有必要冒险。

1886年马洛里出生在英国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名牧师,家庭虽不富裕,但为了儿子的将来,父亲还是将马洛里送进了一家有名气的私立学校读书,马洛里也不负众望,读书很用功,在老师看来,如果持久下去,马洛里日后一定能考上大学,毕业后也会找到好的工作。不过在一次学校活动中,马洛里却发现自己对攀爬尤为痴迷。

那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攀登威尼斯山,其他孩子都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跟在后排。但马洛里不同,他一会跑到队伍最后面,一会又跑到前面建议老师走一条新路线。但老师却坚持走安排好的路线,毕竟这条路他已经走了18年。

马洛里不服,在下山时,他一个人偷偷脱离队伍,按照自己的路线下山,没想到竟比老师早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

虽有些叛逆,但马洛里学业从未落下,19岁就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此后他又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妻子露丝。当一战爆发后,他又告别家人应征入伍,在索姆河会战中指挥部下英勇作战。战争结束后,他又在英国名校查特豪斯公学先后担任老师、书院长。

有家庭、有体面的工作,如此安逸的生活却并不是马洛里想要的。他的梦想依然锁定在那座世界最高峰上。尽管前几次的攀登都还算顺利(至少活着回去了),但这一次,他却再也没有回来。

而此时也给人们留下一个疑问:马洛里到底登顶没有?

对于这个问题,95年来外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反对者表示,从当时的登山设备来看,马洛里登顶的可能性为零,首先他携带的人工氧气只能维持8-10小时,这仅仅是登顶所需时间的一般;其次登顶最难的地方就是“第二台阶”,如下图所展示的,“第二台阶”十分陡峭,甚至连脚放的地方都没有,此后很多登山者能成功越过“第二台阶”,都是依靠当年中国登山队在那里留下的金属梯子。

另外,虽然在1999年有人找到了马洛里的尸骸,但其身上并没有找到相机(很可能是在同伴欧文身上),但欧文的尸骸时至今日也未能找到,所以并不能证明他已经登上了珠峰峰顶。

而另一部分人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有人甚至亲自做了示范。美国登山家康拉德曾用马洛里同样的登山设备,邀请了年龄、体型相近的一名同伴,按照马洛里的路线重新攀登,很幸运,他们最后成功登顶。所以,又有人坚信,马洛里才是世界上首个登顶的人类。

其实笔者觉得,马洛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是一位勇者。毕竟在那个年代,设备不全、路线不熟,并不是谁都敢做这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