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因为“(狄戎)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亶父主张“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战略,于是迁到岐山周原,以躲避狄戎入侵。之后,因为地名“周”的缘故,古公亶父的部族就号称“周”。

然而考古发现,位于咸阳长武县的“碾子坡遗址”,现代学者综合判断认为是“周人迁岐以前的文化遗存”,但该遗址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没有狄戎入侵的痕迹,没有征服带来的巨变,因此古公亶父迁岐应与狄戎入侵无关。

问题在于:既然狄戎没有入侵,那么古公亶父为何迁岐?战国竹简记载的一条信息破解了谜团,如此也就难怪诗经记载古公亶父考察周原时说“来朝走马”了。

古公亶父迁岐,有无自由迁徙可能?

按照史记记载,古公亶父迁岐,属于自由迁徙,因为狄戎入侵,于是迁徙到了荒芜却又肥沃的周原。说荒芜,是因为这片土地上没有势力,属于空白区域;说肥沃,是因为周原土地肥沃,诗经中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种出的苦菜像麦芽糖一样甜。

但问题是,如此肥沃之地,真的没有主人吗?甲骨文给出了答案。

首先,商朝武丁时期,周原已有一个“周方国”,后来被武丁灭掉。随后,武丁在此册封了一个商人的“周侯国”,不过“周侯国”存世不长,可能是在武丁去世之后被周围部落灭掉了,也可能是商人战略收缩,后来与崇国合并了。

其次,史书中的“崇国”,现代考古确认都城在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灞桥区,距西安市中心27公里,距离周原不远。崇国非常强大,是商朝在关中的据点,灭崇国是姬昌最为艰难的一场战争,可以想象古公亶父时崇国该多强大,对周围部族有多么强的震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史记称“崇侯虎”谗言姬昌,导致姬昌被纣王囚禁,但甲骨文中的“崇侯虎”却是武丁时的名将。

基于上述两点,周原的主人只能是商人。或者说,尽管商人没有100%控制周原,但古公亶父想要迁岐,至少要得到商人的同意,否则就可能激怒商人,从而让部落陷入灭族危机之中。如此,古公亶父还可能是“自由”迁徙到周原吗?

战国竹简破解谜团,商王赐予古公周原

东晋时出土的战国竹简汲冢书,宋代失传之后,史家将散落的零星记载编为《竹书纪年》,上面记载了一段话:“(商王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由此来看,古公亶父能够迁岐,原因在于武乙将岐山赐给了他,将其视为商朝“附庸”,大概是希望古公部落(下称“姬周”)为商人征战,即武丁赐予岐山,姬周就有义务为其服务,权力与义务相当。

但问题是,竹书纪年中的一些内容,也未必正确,就比如这句话里的“自殷迁于河北”,说武乙有过迁都,就被殷墟考古推翻了,那么“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可不可信呢?以接下来的季历经历来看,显然是可信的。

史书记载,姬周在商人支持下,随后开始对狄戎开战:在武乙时代,古公亶父第三子季历,曾“讨伐西落鬼戎,俘虏了十二个翟王”;在文丁时代,季历又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等,并被文丁封为“牧师”。

除此之外,季历还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以及不止一次前往殷都。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十匹。”文丁在位时,季历至少有过一次前往殷都。

姬周的这些作为,以及与殷都的联系,如果没有商王的认可,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武乙“赐以岐邑”是可信的,符合之后的历史逻辑。

诗经“来朝走马”,其中朝是朝拜武乙

由此可见,古公亶父迁岐,绝非自由迁徙,而是武乙赐予。但问题是,武乙是如何赐予的?

按照常理,远在殷都的武乙,不太可能关注到西土的一个姬周小部落,崇国也没有理由把姬周推荐给武乙,因此应该是武乙巡视西土时赐予古公亶父岐邑。

诗经记载,古公亶父考察周原时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其中古今学者解释“来朝走马”时说是“早晨骑着马儿来”,但以上文分析来看,这里的“朝”显然不是“早晨”之意,而是“朝拜”正在周原巡视的武乙。

事实上,武乙应该多次前往西土,最后“武乙猎于河渭(黄河与渭水)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武乙震死于河渭之间,也从侧面佐证了“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的可信度。

因此,古公亶父迁岐,不是狄戎入侵,而是商王武乙的收编,从此姬周变成了商朝的一个“附庸”族群。

或许,后人突出姬周发家的正义性,于是将“古公亶父迁岐”与“狄戎入侵”建立因果关系,从而达到“天赐周原”的效果,而隐藏了武乙“赐予岐邑”,隐藏“商赐周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