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山东兖州的泗河大桥下,附近的农民趁着枯水期,三三两两的在河床内挖着河沙,准备拉回去修猪圈。
这是,一位大爷那里却出现了意外:他一铲子下去,力用的不小,铲子却没下去。
大爷起初以为遇上了石头,往旁边让了让继续,可是已经让开了几步路的距离,铲子还是下不去,于是他招呼儿子:“过来,这下面好像有东西。”
爷儿俩打算把东西挖出来看看,于是连刨带扫,将上面的沙子扒拉开,露出了泥沙下的金属。
两人准备把东西挖出来,却没想到下面埋着的这个东西比两人想象中大得多。爷俩费了半天劲,挖出了一个近八米长的坑,才看到了这东西完整的轮廓,看起来像是一把铁剑。
河底居然有这么大一把铁剑,两人大惊之下立即联系了派出所,结果和民警一起赶到的还有两名文物专家。
天下第一剑
经过清理后,这把铁剑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虽然剑身上布满了斑驳的锈迹,但丝毫没有折损它的威严。毕竟这把剑有7.5米长,近3000斤重,单单放在那里就气势逼人,让人无法忽视。
文物专家看到后大喜,如获至宝,这可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长,最重的古剑。
巨剑地剑身是扁菱形地,视觉角度上让这把剑显得更为巨大。格部为圆形,两边都刻有面目狰狞地凶兽,怒目而视,邪气横生。
“这是睚眦。”文物专家解释,虽然因为岁月的侵蚀,图案已经不甚清晰,但专家还是很肯定,这上面的一定是龙的第二个儿子,睚眦。
将睚眦刻于刀剑之上,是古代铸剑师的喜好。睚眦长相凶狠,性格好斗,还喜欢嘴衔宝剑,将它刻在剑身上,可以增加剑气。
这把巨剑的剑柄部位,刻着一行字:“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
这行字,简单扼要地说明了这把剑地出处。康熙丁酉二月,也就是公元1717年,由兖州知府金一凤命人制造地。
几百年前的工艺不比现在,按照当时的技术工艺,应该是无法制成的。那么,这么大的剑如何制成的呢?
专家猜测,工人应该是将剑拆开为几部分,然后分部位进行的锻造,最后将剑的各个部位拼接在了一起。或者是采取分铸法,也就是做一个巨大的剑模,然后在模具上开出多个浇铸口,多人同时往内灌注铁水。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劳民伤财,花费不菲的。可是这把3000多斤重的剑,力大如项羽,也是挥舞不动的。费半天劲,打造成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根据剑身的刻字,我们知道这把巨剑是1712年兖州知府下令打造的。
经验丰富的文物学家,锁定这个时间段,大量的翻阅古籍。如果当年兖州发生过什么特殊的事情,或许就能解释得出这把剑的来历。
这把巨剑是在泗河的河床里发现的。泗河,以前也叫泗水,元代起就是大运河的重要河道。
明万历年间,朝廷出资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以方便两岸百姓的通行。这座大桥,就是南大桥。
根据《滋阳县志》的记载,1712年的夏天的一次水患,久经风雨的难道桥最终没能逃过一劫,中间的三个桥洞被洪水冲垮,边上的百姓受灾严重。
金一凤当时任职兖州知府,他得知此事,便自掏腰包捐款修桥。
几年后,大桥修好,两岸的百姓也恢复了正常通行。但几年前的大水,一直让泗水河畔的百姓心有余悸。
为了安抚民心,金一凤决定:铸一把巨剑,镇一镇。
古代传说中,洪水都是蛟在作怪。蛟,似龙非龙,兴风作浪,泽野千里。为了防止它作乱,水边都会有立有镇兽。
譬如,爬在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铜牛,就是为了“永镇悠水”。
而有些地方,则是“剑斩蛟龙”。如在重庆、贵州一带,为了防止蛟走水冲坏了大桥,桥的中间都会悬有蛟龙剑。
所以金一凤打造了这把巨大的铁剑,将剑身直直插入河底。希望巨剑能护泗水平安,大桥不再被洪水冲垮。
镇水剑的意义不仅是这些神话传说,它也是有一些科学道理的。
镇水剑全长7.5米,剑锋向下直直插入河中,除去在没入河底的长度,露在河面上面的大约有4到5米,正好与桥同高。
泗水河风平浪静之时,巨大的剑首、剑柄、剑格,均露在水面上,甚为壮观。
到了雨季,水面上涨,人们就可以根据剑上刻的超级,来判断河水水位的高低,为防洪或者防旱做好准备。
所以,镇水剑其实就是水则碑的变形,也就是水尺。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工程的美谈,再到这由水则碑演变而来的镇水剑,无不体现中国人自古以来治水的智慧与决心。
随着时间推移,在水流经年的冲击下,一切都在消磨。即使是这把重达3000多斤的镇水宝剑,也没能躲过岁月这把“杀猪刀”。
最终,这把屹立在泗水河内多年的巨剑,还是在水流的推动下倾倒,沉入河底不见天日,然后被人彻底遗忘。
直到1988年,农民在桥下挖沙子时意外发现了它。这把在水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巨剑,才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的镇水宝剑,被文物部门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兖州博物馆内。原先泗水河内的镇水宝剑,变成了如今的博物馆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