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据《穆天子传》记载,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地区的人民就已经和西域地区的居民有过交流。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里,出名的外交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就绝对堪称最有名的对外交流之一。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在其中一次的过程中,郑和找到了一件特殊的东西,将其带回明朝,让明成祖朱棣惊喜万分,因为这东西居然是上古神兽之一的麒麟,而且是两只,作为象征祥瑞的吉兽,朱棣对它们喜爱不已,将其入画

这个故事也随着史书一起流传到了后世,使得后世的人们非常好奇,但打开画卷,知道真相的众人却都被逗笑了。

古代外交

我国古代发生过许多有名的外交故事。西汉时期,为了解除匈奴威胁,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大月氏,欲联合与匈奴有血海深仇的大月氏共抗匈奴。张骞于建元三年在陇西出发,历经艰难险阻,到达目的地。但大月氏人民已经重新安家立命,不想再有纷争,张骞没有达到此行的目的。

但是张骞对于西域的风土人情、地貌习俗有了清晰的了解,为汉朝开辟前往中亚的交通工具提供了参考,由此,诞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也随之青史留名。

在东汉时,班超再次走过丝绸之路,抗击外敌,从此,班超常驻边疆,为巩固西部边区,促进各民族团结做出重大贡献。

据说,汉朝当时还想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建交,希望建立起双方的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于是在永元九年,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但在路过安息国时,安息国王害怕这两个东西方的强国一旦建立了联系,对自己会造成不利的局面。所以欺骗甘英,西方没有什么强大繁荣的国度,而是非常危险的穷凶极恶之地,甘英遂返回大汉。

最终,这两个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帝国没有实现直接交流,我们后人想来,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不过据双方的史册记载,两方对彼此都颇有好感,史书里极尽赞美之词。

唐朝时期,封建王朝的势力达到顶峰,巍巍大唐,万国来朝。在首都长安,外国人的身影屡见不鲜。周边许多国家都派遣使者来唐学习交流,在朝廷做官,与许多名人都相熟,例如,日本来华使者阿倍仲麻吕的朋友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

同时,唐代佛教文化盛行,玄奘赴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都是有名的外交故事,为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宋朝时,重文轻武政策推行,名将得不到重用,军队实力严重下降,使得宋朝的外交比起前朝的友好交流,平等共赢,更像是一种屈辱求和。但宋朝经济十分发达,商铺规模空前壮大,商人交往十分频繁。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冒险。接着,清朝便开始了闭关锁国,慢慢断绝了与外国的交流,沉浸在天c上国的美梦中,直到鸦片战争的来临。

大明舰队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由郑和领导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持续时间达28年的一系列海上外交活动,目的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和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联系,实现休养生息、与邻友好的政策。

一个具有如此重大历史意义的任务为何会交给郑和,郑和又是何许人也?

郑和为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三宝太监,从年轻时,便跟随朱棣,后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劳,被朱棣视为心腹。永乐三年,因其才华被朱棣正式任命为正使太监,开启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史上的壮举,它充分展现了大明的国力,在航行中,郑和的外交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郑和成为了我国古代有名航海家、外交家。

大明舰队的足迹到达三十几个国家,包括真腊、古里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附近,在此期间,郑和等人将从大明带来的各类物品,如丝绸、瓷器与当地人进行交换或者赠送,充分实现了文化交流。

永乐三年,郑和舰队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这里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商业发达,郑和一行人决定在这里做做生意,顺便了解一下当地情况。

不巧的是,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和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所属之地被西王占有,西王误将郑和等人当作东王的救兵,于是对他们发动攻击,杀死百余人。随行战士纷纷震怒,请示郑和欲向西王复仇。

西王得知真相后非常惊恐,诚惶诚恐的派遣使者向郑和等人表达歉意,说明自己无意与大明为敌,并赔偿数万黄金以赎罪。

郑和考虑到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与他国友好交流,和平相处,若是第一次出使就大开杀戒,血流成河,后面的旅途恐怕就很难顺利完成了,再加上西王的态度十分谦卑,最后,明王朝决定放弃赔款,并不再追究西王之过。西王因此感动不已,从此,两国和睦相处,世代友好。

在当时,以明朝的实力,完全可以将其灭国,但最后却主动退让,化干戈为玉帛。而在28年的对外交流中,只发生过一次对锡兰的战争,而且是被逼无奈的反击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大明的下西洋政策确实为和平之举,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和以理服人。由此,大明王朝对外建立了强大的威信。

献宝“麒麟”

七次下西洋之旅,郑和等人见识了世界之奇妙、变幻无穷,每次归来,除了为朱棣讲解一些与中原大地截然不同的间闻以外,同时还会献上各地不同的奇珍异宝,让朱棣感到非常新奇和喜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借此,明朝的权贵阶级迅速掀起一股“洋潮”。

其中一次下西洋归来,郑和竟然说带回来了两只麒麟,这让朱棣震惊之极。毕竟麒麟是上古流传的神兽,从未有人见过其真身,而麒麟又象征祥瑞,有辟邪、送子等祝福之意。

朱棣对两只麒麟非常重视,不仅特意修建了宫殿供养麒麟,而且准备了各种食物,派人饲养它们。朱棣认为神兽现世乃是亘古未有祥瑞之兆,为此,他让宫廷画师为麒麟作画,记录下神兽的身影,流传后世。这幅图就是著名的《瑞应麒麟图》。

同时,朱棣在宫中大摆宴席,邀请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共同前来观赏麒麟。受邀的官员和皇族一边畏惧朱棣的权威,一边确实对麒麟这等神兽充满好奇和敬畏,一时间,整个宴会场上赞美声络绎不绝。

纷纷夸赞麒麟神兽高大威猛,气势不凡,定是因为皇上神明威武,神兽才会降临大明,大明社稷万年,江山永固,天佑大明等。

这让朱棣龙心大悦,心中对两只麒麟更加喜爱。一时间,两只麒麟风头无二,堪称当之无愧的大明“顶流”。但在一段时间之后,皇宫不再传出关于麒麟的消息,朱棣也不像以前那样提起两只神兽的近况,它们就这样消失在大明深宫里。

据说,是在一次饲养时,宫人发现两只麒麟已经死亡,神兽暴毙,被朱棣看作是不祥之兆,于是封闭了消息。渐渐地,人们也遗忘了两只神兽的事情,只是在多年后都不禁感概:那真是一场盛大的宴会。

神兽真身

当后世的人听到这个故事,纷纷感到奇怪,若真是两只麒麟,为何会突然死亡,毕竟在神话传说里,神兽是永生不死的,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人们翻阅并公开了那张著名的《瑞应麒麟图》,这才恍然大悟,不禁发笑。

原来当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根本不是什么麒麟,而是两只长颈鹿。当时的人们未曾见过长颈鹿,自然也就没有科学的饲养方法,因此,两只长颈鹿可能是死于水土不服,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

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麒麟的身体像麋鹿,尾巴像龙的尾巴,身上布满龙鳞,头上还长着一只角,这也符合我们现在对麒麟的想象。而《瑞应图》中记载的是,麒麟长着羊头,狼的蹄子,头顶是圆的,身上是彩色的,非常高大。这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是长颈鹿的体型特征。

虽然这个结果在现代人看来是觉得好笑的,但在古代,交通、通讯信息不发达,在郑和下西洋以前,没有人见过长颈鹿的样子,再加上长颈鹿全身布满斑点的皮肤,远长于其他动物的脖子,被当作神兽也是情有可原的。就此,产生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总结

通过“麒麟”真身的真相大白,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见识确实比古人更广一些,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我们也不可以跳出具体的历史环境去看待问题,每个时期都有其所对应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站在后来者的角度,我们也不能嘲笑前人是无知愚蠢的。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其实还发生过不少闹笑话的事,但不妨碍它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丰功伟绩,成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史诗丰碑。因为郑和的下西洋活动,打开了海上贸易的道路,为后来的海上贸易提供了经验和路线,帮助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开放。

我们应该为这样伟大的航程出自我们的民族而感到骄傲。在1406年,我们的祖先就可以组织庞大的舰队,勇敢的前往未知的领域,传播我们的文化和思想,这是何等的自信和豪气。而直到68年年后,哥伦布才发现美洲新大陆,我们的航程比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早了半个多世纪!

现在,我们拥有了远胜于古代的科技和技术,也不能失去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在那个还没有精密仪器和现代轮船的年代,人们就敢在大海上与风浪抗争,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进,今时的我们也要继承这种精神,向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星辰大海”前进,不畏艰难、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