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满城县西北地区,坐落着一座名叫陵山的山丘,其周边有两个名为守陵的村庄,传说这些村庄的居民都是守陵人的后代,因此得名守陵村。这些村庄的历史久远,人们对它们究竟守护的是哪座陵墓,以及这座陵墓的确切位置知之甚少。长期以来,这些传说只是被当作故事传颂,并没有人真正去追究是否真的存在这座陵墓。在1968年,这个历史谜题终于被揭开了。
当时,驻扎在南马村的一个由200多名解放军机械联组成的单位,接到了一个任务:前往陵山进行防空洞的开凿工作。其中一处防空洞的地址选在距山顶近30米的地方,吴班长负责带领队伍进行开凿工作。
1968年5月的一天,吴班长在山上完成了炮台的安放后,发现山坡的右侧有一个直径约20多厘米的小洞。他将挖掘出的碎石直接扔进小洞里,但很长时间过去了,小洞仍然没有填满,吴班长感到非常奇怪。为了看清洞口的情况,他开始砸洞口,直到洞口扩大到直径超过一米,他才进入了洞内。令人惊讶的是,洞内竟然堆放着许多瓶瓶罐罐,看起来像一座古墓。
吴班长匆忙拿走了几件物品,并命令士兵守卫洞口,随后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随着报告逐级上报,此事最终传到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耳朵里,周总理非常重视,决定由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来处理这个问题。
于是,1968年6月19日,郭沫若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派遣了数名专家,与河北省文化局的考古队员一起,前往陵山进行了现场勘察。经过周总理的批准,专家们于6月27日开始了对陵山的挖掘工作。
为了保守秘密并防止文物受损失,挖掘过程中没有雇佣普通民工,而是由驻扎在当地的军队士兵协助专家进行工作。传闻中,一些皇陵为了防止他人进入,会设置各种机关陷阱,因此,在进入洞穴时,为了保护专家安全,军队士兵们在前线带路。
他们沿着挖掘出的洞口进入洞穴,穿越南耳房,最终来到了一个约20平方米的大厅,这个大厅里摆放着大量珍贵的金器、银器、陶器、铜器等文物,令人叹为观止。在大厅中间有一个大的渗井,北侧则是北耳室,室内摆放了十几个巨大的酒缸,足以容纳数千斤的酒。
从大厅继续向西走,他们进入了另一个大厅,这个大厅分为三个区域,地上摆放着数百件不同用途的器物。一些铜器上刻有“中山府”、“中山内府”、“中山宦官”等字样,以及“32年”、“34年”、“36年”、“39年”等年号标志。
地上还散落着大量古代钱币,这些钱币的形制非常类似于西汉王朝时期的五铢钱。根据这些铭文,考古专家推测,陵墓的主人可能是西汉中山国的诸侯王,而且他的在位时间至少要达到39年。根据史书记载,唯有中山靖王刘胜符合这两个条件,然而,墓主的身份仍然需要找到棺椁来确定。
考古队长带领团队穿越大厅,在石壁上发现了一扇封闭的石门,这扇石门应该是陵墓的核心所在。石门打开花费了五六天的时间,一旦打开,里面就是由汉白玉铺成的棺床。尽管棺椁已经腐烂,只剩下一件类似衣物的东西,但四周仍然摆放着大量的武器、铜器、玉器等文物。在这些文物下面,发现了一层厚厚的污泥,这层污泥已经掩盖了原有颜色,但在仔细清洁后,专家们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件金缕玉衣。金缕玉衣通常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着,而刘胜只是一个诸侯王,这一发现重新激发了研究者对墓主身份的疑问,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1968年7月20日,考古队通过电话向郭沫若报告了他们的发现,郭老亲自前来考察。他仔细地观察了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并根据自己的分析,金缕玉衣的等级制度是在西汉晚期才开始实施的,而刘胜所处的时期相对较早,这意味着墓主极有可能是刘胜。墓主的尸体依然没有找到。郭沫若判断,根据汉代同坟异葬的惯例,陵墓的北侧可能还有一座陪葬墓,可能是刘胜的妻子的墓,也可能是埋葬刘胜尸体的墓。
根据郭老的建议,考古团队继续进行挖掘工作,果然发现了另一座墓穴。这个墓穴后来被确定为刘胜之妻窦绾的墓穴。在窦绾的墓穴中,考古人员再次发现了一件金缕玉衣。在这件金缕玉衣下面,他们找到了一些脊椎骨、肋骨和牙齿,虽然没有完整的尸体,但这些遗骸为确定墓主的身份提供了更多线索。
根据考古专家的分析,刘胜墓中虽然没有保存完整的尸体,但尸体可能因自然条件不适合保存而已经腐烂。而墓中厚葬的物品化学成分复杂,也加速了尸体的腐烂。
在几个月的考古工作中,陵山的秘密逐渐揭示出来。虽然仍有许多谜题需要解开,但刘胜陵墓的发现为历史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人们对这位西汉时期的诸侯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古老陵墓的发现,让历史再次活灵活现,也启发了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