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简称桂,或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地方的名字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但实际上,广西还有一个特殊的别称,那就是“八桂”早在古代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广西的一段描述:“桂林八树,在贲隅东。”这句话中的“桂林”并不指的是今天我们所知的桂林城市,而是指一种植物——桂树。桂树的皮可以用来制作香料,叶子可以榨取油,而广西地区正是这种树的分布区域。因此,“桂林八树”实际上是指广西东部地区生长着许多桂树,形成了一片桂树林。这里的“八树”并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古人用来泛指众多的意思。因此,“桂林八树”可以理解为许多桂树形成了一片树林,位于广东广州的东边。

广西除了桂树之外,还有一种桂花树,产生香气浓郁的桂花。这种桂花树遍布全国各地,但与桂树不同。《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曾提到秦始皇三十三年,他发兵征集逃亡的罪犯、赘婿和商人,占领了陆梁地区,设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个郡。这是“桂林”这一地名首次出现在史书上,秦始皇很可能借鉴了《山海经》中的说法,将“桂林”这一名称用作郡名。当时的桂林郡辖区相当广泛,包括了今天的广西南宁、贵港、百色、柳州、玉林、河池、桂林等地,几乎覆盖了整个广西地区,郡治设在广西贵港。

秦始皇去世后不久,陈胜和吴广爆发了大泽乡起义,三年后,刘邦和项羽领导的反秦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与此同时,远在南方,秦朝的将领赵佗趁着中原内乱,割据了两广一带,并自称为南越王。刘邦统一全国后,派遣使者陆贾前往南越,迫使赵佗称臣。

南越国的都城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东广州。南越国采用了秦朝的郡县制度,设有南海郡、桂林郡、交趾郡和九真郡。桂林郡的范围大致与秦朝时期相似,包括了今天的广西南宁、贵港、百色等地。在南北朝时期,孙权占领了交州,并将桂林郡一分为四,创建了新的桂林郡,其中包括潭中县、中留县、桂林县和武安县。郡治设在今天的广西象州县。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在今天的桂林地区设立了桂州,属于岭南道。治所设在始安县,即今天的桂林。随后,唐朝建立了桂州都督府,辖区包括了十二州,如桂州、梧州、贺州、昭州、象州、柳州、严州、融州、龚州、富州、蒙州和思唐州,以及四十七个县。桂州的治所仍然在今天的桂林。

唐朝末期,将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东道的治所设在今天的广州,而西道的治所设在今天的桂林。这也为两广地区的区分奠定了基础。宋朝将两广地区划分为广南路,包括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即今天的桂林。

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桂林一直是广西的治所,几乎延续了整整两千多年。在如此长时间的历史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桂林代表了整个广西。因此,广西的简称是“桂”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衍生出了“八桂”的别称。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他的诗中提到“八桂”,他写道:“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这句诗意味着郁郁葱葱、繁荣昌盛的“八桂之地”就在湘南,湘南指的是广西。在这里,“八桂”用来形容广西,意指广西地区种满了桂树,而“八”并非具体的数字,而是用来泛指众多的意思,表示广西是一个桂树林茂盛的地方。

南宋时期,诗人孔武仲的一首诗《送王颐赴官八桂》中也使用了“八桂”的字样,意味着广西在当时已经被广泛称为“八桂”。

八桂这一别称在许多文人墨客的文章、诗词中频繁出现,逐渐形成了广西的别名,用以代替正式的名称。因此,广西被称为“八桂”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虽然在官方文件中并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和诗歌中,它一直是广西的别称,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桂树资源以及悠久的历史传统。